Susan k. Chen Memorial Found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

德國管風琴家于爾根•坤薩瓦( Jürgen Kursawa)管風琴音樂會曲目解說(二)

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847)
菲力克斯•孟德爾頌•巴爾托蒂 (1809-1847)
Sonate d-Moll, op. 65/6
第六首管風琴奏鳴曲 d小調,作曲編號65/6
– Choral
Andante sostenuto- Allegro molto
– Fuga, Sostenuto e legato
– Finale, Andante

孟德爾頌的六首管風琴奏鳴曲作品編號65,是管風琴音樂史中具相當份量的作品,也是每位管風琴演奏家必修的曲目。繼巴赫之後,他是第一位管風琴演奏家,將快被遺忘的管風琴音樂又重新讓它展現新的風采;他七次前往英國開管風琴音樂會,1842年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也曾出席聆聽孟德爾頌的管風琴演奏會。1845年9月15日孟德爾頌的六首管風琴奏鳴曲首次出版(下方圖例一)。

孟德爾頌所寫下的管風琴奏鳴曲新曲式,得到很多新迴響,後陸續就有很多作曲家嘗試寫作管風琴奏鳴曲;巴赫逝世後近一百年,孟德爾頌再度為延續管風琴音樂的生命開造一片新氣象。孟德爾頌的管風琴奏鳴曲並不符合古典的奏鳴曲型式,第一樂章也不一定是三段體的奏鳴曲式,浪漫時代的奏鳴曲式已經相當自由,不局限在原本古典樂派嚴謹的模式中。

孟德爾頌的第六首管風琴奏鳴曲,取材于路德的聖詠詩“Vater unser im Himmelreich (我們在天上的父)“ (下方譜例二),這曲調也被巴赫多次使用,孟德爾頌以這聖詠曲調寫了四段共190個小節的變奏,也是第一樂章的主要結構體。

音樂學者對這首曲子在樂章的分段一直都有很多不同的意見,筆者認為,以主題的取材,聖詠及其變奏為第一樂章,賦格是第二樂章,第三樂章是Finale (終曲)。

第一樂章聖詠的呈現如一般聖詩彈奏,五聲部的和聲,主弦律在最高聲部(女高音聲部);聖詠的主題呈現後,曲子進入第一個變奏Andante sostenuto,十六分音符娓娓道來第二聲部的伴奏音群,之後主題在最高聲部呈現,踏板以弱起分段式的音形,對應了兩個高音聲部的線條性,給這三聲部的段落一點點小小動盪的感覺。第二變奏是12/8拍,腳踏板持續八分音符跳音或連跳的音群,手的聲部維持三到四聲部聖詠式的演奏型式。第三變奏又回到4/4拍,聖詠主題在左手第三聲部,右手伴奏兩聲部時常呈現六度或三度平行。第四變奏,聖詠主題在腳踏板首先出現,手的音群回到與第一變奏類似的十六分音符伴奏音群,之後聖詠主題在最高及最低的手鍵盤交錯出現,之後主題以一段小小的動機模進發展而帶入終結,最後孟德爾頌又以第一句及最後一句的聖詠段落,結束了這以聖詠主題及其變奏的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是賦格曲式,3/4拍,主題節奏及音型都很簡單(下方譜例三),包括對位的聲部也是來自賦格主題的節奏與音型,由於主題的前半部不長,所以主題聲部的進展很緊密,賦格曲的音樂張力基本上取決於聲部的多寡,孟德爾頌將此賦格曲寫得相當曲調性,排除了一般人覺得賦格曲枯躁無味的刻板印象。

第三樂章是6/8拍,有別許多被封上“Finale“ 的結束樂章(下方譜例四),它細緻柔和,音樂旋律線條優美,孟德爾頌藉由這個樂章傳遞天國的和平訊息。

(撰稿人:吳宜庭-旅奧管風琴,大鍵琴及鋼琴演奏家,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演奏及教育系第一獎畢業,奧地利教育部頒發最高音樂藝術成就獎。)

請參考由現任法國呂內維爾市聖雅克大教堂管風琴師奧黛姝瑪榭所詮釋的孟德爾頌第六首管風琴奏鳴曲。

2019年9月14號星期六,德國羅伯特·舒曼音樂學院系主任,管風琴家、即興演奏家于爾根·坤薩瓦(Jürgen Kursawa)教授,將首度來台在屏東演藝廳演出「幻想詩篇」管風琴音樂會。坤薩瓦教授被譽為當今德國最優秀的管風琴演奏家之一,他絢麗的藝術性、無懈可擊的技巧以及富有想像力的曲目受到觀眾和評論家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