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an k. Chen Memorial Found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

沉默之聲

所謂的默片,也就是無聲電影(Silent Film)。意指沒有任何配樂與配音的電影。劇中人物的口白透過動作、姿態以及字幕來間接表達。影片的拍攝和放映運轉速率爲每秒16格畫幅。在1920年代末期之前,大部份電影都還是默片。

雖然有一說:當時在英國的法國人Louis Le Prince才是真正的世界電影之父,他在1888年就拍攝並播放了短短2秒鐘的世界第一部電影《Roundhay Garden Scene》。然而,電影世界普遍咸認法國盧米埃(Lumiere)兄弟的《工廠大門》(1891)是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電影。兄弟倆改造了美國發明家愛迪生所創造的「西洋鏡」(Kinetoscope),使活動影像能夠藉由投影而放大出來。

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兄弟在巴黎舉行世界首次盛大成功的電影放映,這被視為電影的誕生,他們也被後人稱作「電影之父」。《工廠大門》一片表現當時法國里昂盧米埃工廠放工時的情景,片長僅一分多鐘,卻在電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各國的電影藝術研究生必看的影片。另一片影史象徵性作品的《火車進站》。拍攝的角度很經典:火車從景深處的右上方駛入,劃過銀幕,馳往左下方,右邊是月台上乘車的人。當時法國人的穿著、火車的形狀、上下車的人們、別離與歸來的場景,被永遠地紀錄下來。

由於默片沒有聲音或對話,所以會加入所謂的「間幕」(字卡),以文字呈現對白。間幕的寫手就成了默片時代非常重要的一門專業。甚至成為一種視覺上的元素,有助提高觀影氣氛。而盧米埃兄弟於巴黎的首映中,有了第一位現場鋼琴師演奏,自此音樂之於默片不可或缺。雖然早期是為了掩蓋播放影片的機器雜音;填補器材故障或換片時的空檔;或是影片放映前的暖場;以及後來與劇情吻合的音樂,總之,對營造氣氛和培養觀眾情緒都是非常需要的。音樂伴奏能加強電影的感染力,以及對觀眾的心理影響;可以增強電影的畫面感,還可以達到視覺和聽覺的統一,擴大了默片的表現力。

其實,在默片時代,觀影一點也不沉默。現場會有伴奏的樂團搭配默片演出,或是由旁白現場配音和解說;有些電影公司,會把曲譜連同影片送到電影院,由駐院樂團現場演奏;或由電影院專屬的風琴師演奏音樂並作出各種音效。也有由電影院專屬的鋼琴師、提琴手現場即興發揮;後來則多以留聲機播放音樂取代現場演奏。配樂則是現成的古典音樂:華格納、柴科夫斯基的作品都曾被使用。而這些音樂與電影的題材和劇情並不相符,但卻是最早的電影音樂。

法國作曲家聖桑於1908年,為電影《刺殺德吉斯公爵》(L’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所寫的配樂為最早的原創電影音樂。雖然只有一首序曲和五段音樂,但音樂和劇情融洽而成功。美國導演葛瑞菲斯(D. W.Griffith)於1913年拍攝的《國家的誕生》,則由作曲家布列爾(Joseph Breil)為該片創作一首管弦樂曲,動用了40人的管弦樂隊現場演奏,是電影音樂的一大邁進。

說起默片,總是會想起卓别林(Charles Chaplin)的形象。他是英國喜劇演員與導演,奠定了喜劇的演出方式,是默片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其默片代表作為《城市之光》和《摩登時代》。《城市之光》講述流浪漢愛上賣花盲女,並結交了一位酗酒富翁的故事,片中的主題曲為卓別林所創作。他創造了一個前所未見的角色,並注入豐富的內涵和情感:一個衣衫襤褸、戴著圓形禮帽、穿著寬鬆垮褲、特大號皮鞋、手拿柺杖的落魄流浪漢。

他的童年幾乎都在倫敦的貧民窟度過。卓别林的父親是一位職業歌手,而母親是一位雜耍歌舞劇的舞者。成名後他常將他的默劇藝術和觀察力歸功於她的母親。因為父母親離異,母親又患精神疾病,卓别林的默劇養成於從小就四處打零工,做過店員、送貨小弟、理髮師、服務生,在雜耍劇院展露頭角,並學習了「啞劇」以及令人發笑的技巧。與法國劇場界的默劇風潮,發展出不同的敘事風格和語彙。歐陸的默劇,在肢體、思想、美學走入了劇場;而英美的啞劇、滑稽短劇,則進入了默片的領域。

在默片時代,電影藝術已臻成熟,很多默片的視覺素質都非常高(尤其是1920年代拍攝的),甚至影迷認為:有聲電影的美學價值已經消失殆盡。尤其那些電影演員,如果關掉聲音,遮住台詞,他們的表演還剩幾分?電影有了聲音,演員就不需要再用誇張的肢體與表情來演戲。而默片演員的表演方法與幽默,考驗著演員表演的功底,以及對於默片表演風格的透徹理解。
當時人們會為了看電影盛裝打扮,而觀賞默片必須仰賴字卡,但當時的識字率並不高,因此看電影屬於中上階級的娛樂,電影院則被視為高級的娛樂場所。電影院怕觀眾弄髒地毯,所以禁止攜帶爆米花零食入場。隨著有聲時代的來臨,電影普及化,看電影的門檻降低了,而爆米花是普及的零食,就這麼走進了電影院。後來電影院開始賣爆米花及其他零食,也成為他們重要的利潤來源。

2011年奧斯卡獲獎的影片《大藝術家》(The Artist)仿拍了一部黑白默片,對白也使用字卡,彷彿向默片的黃金時代致敬。以懷舊讓影迷們回首美好的往事。默片真是永恆的經典!
撰稿人:謝曙羽
(於巴黎學習戲劇,參與過劇場 , 電影工作)

Thierry Escaich Organ concert with Silent Movie “Phantom of the Opera.”
史無前例的【蒂埃里·艾斯卡希管風琴與默片音樂會—聽電影《歌劇魅影》】將於6/2號(週日) 19:30,在屏東演藝廳,帶給觀眾一次特別的觀影經驗。

《火車進站》The arrival of a Train at La Ciotat (The Lumière Brothers, 1895)

《城市之光》Charlie Chaplin - City Lights

《大藝術家》The Artist

《Silent Film Music》

《The Dancing Pig》

《How Silent Movie Special Effects Were Done》

《20 silent films you watched without knowing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