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an k. Chen Memorial Found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

杜普雷的管風琴作品第29號 Le chemin de la croix op. 29・《 十架苦路 》背景賞析(上)

杜普雷(Marcel Dupré 1886–1971)的管風琴生涯跨越二十世紀的前七十年,遍及歐洲、北美、澳洲,不僅深深影響他曾指導過的眾多名家,他的管風琴作曲家地位更是屹立於 Bach、Couperin、Franck、Widor、Vierne 一脈相承的法國歷史傳統中。

▎《十架苦路》作品起源

《十架苦路》這部作品最早出現在1932年2月13日,是他在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 (Royal Conservatory of Brussels)的 #即興演奏,當時以多媒體的實驗形式呈現,由法國女伶 Madeleine Renaud-Thévenet 朗讀德國詩人保羅・克洛岱爾(Paul Claudel, 1868-1955)的默想詩,在每段詩文之間穿插管風琴演奏作為註解。由於這次的演出相當成功,杜普雷隔年便寫成曲譜並在巴黎的特羅卡德羅宮(the Palais du Trocadéro in Paris)正式演出,之後每年大齋期也都在聖敘爾比斯(Saint-Sulpice)教堂演奏。定稿的形式長度為一個小時,因此成為「#杜普雷最長的管風琴作品」。

▎關於「十架苦路十四站」

全世界每間教堂幾乎都可以找到 苦路十四站的圖像,有些是圖畫,也有的是雕刻 。從古至今,無數朝聖者踏上耶路撒冷舊城的苦路(Via Dolorosa),走在耶穌當年被彼拉多定罪之後步行經過的最後一段路上,感受祂在市街上被嘲弄、受凌辱,直到最後在十字架上捨命,然後被人埋葬。無法親臨現場的基督徒則在自己所在的地方,以想像重新建構這段靈性的經歷,因此在西方的基督教傳統中,「 #十架苦路十四站」成為最歷久彌新的重要圖像之一,也是無數藝術作品的靈感來源,這些圖像背後的故事始終歷歷在目而啟迪靈性。

為向杜普雷致敬,本場音樂會特別邀請德國畫家埃貢・史特拉特曼(Egon Stratmann)繪製 #十四幅現代畫作 取代朗讀詩句,用音樂與繪畫,講述十架苦路十四站的故事。

德國管風琴家于爾根‧坤薩瓦(Jürgen Kursawa)教授深諳克洛岱爾原詩的格律和韻腳,捕捉德文原詩的靈性和聲音特質,並且洞悉杜普雷的創作靈感,演出時將營造出無縫接軌的作品;並還原1932年首演時的多媒體實驗形式,讓音樂和現代主義藝術相得益彰。

▍音樂會資訊 ▍
◉【十架苦路管風琴交響詩】于爾根・坤薩瓦(Jürgen Kursawa)
◉ 時間:2021 / 3 / 5(五)晚上7:30
◉ 地點: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
◉ 曲目:
❶ 上半場 Marcel Dupré : Le chemin de la croix op. 29,十架苦路管風琴交響詩
❷ 下半場 Marcel Dupré : Organ Symphony II op. 26,第二號管風琴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