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an k. Chen Memorial Found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

第15屆德國Silberman國際管風琴比賽(2)

St. Marie Dom/Freiberg/III/44/1714/Silbermann Organ

這是 Gottfried Silberman 在他年輕時建造的最好的管風琴,讓許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希貝爾曼首次為家鄉弗勞恩斯坦(Frauenstein)建造管風琴後,他於1710年在萊比錫聖湯馬士大教堂管風琴師庫瑙(Johann Kuhnau)的推薦下受委託,在弗賴貝格聖母大教堂建造他的第一部主要作品。琴身可能是由大教堂管風琴師林德納(Elias Lindner)設計的。最初由希貝爾曼所設計,可能仍屬於法式風格的背風琴(Rückpositiv)並沒有建造,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增風琴(Oberwerk)部分。據推測,可能是管風琴師林德納的建議。弗賴貝格的木匠蘭佩爾蒂烏斯(Georg Lampertius)製作了琴身部分,木雕工作則由格奧爾基(Johann Adam Georgi)進行。舍內維爾特(Johann Stephan von Schöneveldt)和布紮烏斯(Johann Christian Buzäus)負責上色和鍍金。1714年8月,這台有著三層手鍵盤,一層腳鍵盤,44 個音栓的樂器完工並開始了它的奉獻之路。1738年,希貝爾曼本人修改了(Oberwerk)的配置。這台管風琴是希貝爾曼最大型管風琴中之耀眼明珠,也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和最重要的巴洛克管風琴之一。

由於希貝爾曼的學生們和後世管風琴師們的尊重和認真照顧,該樂器幾乎是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只有Quintadehn 8英尺在1933年由德累斯頓的傑姆利希公司(Gebrüder Jehmlich)因瘟疫的侵蝕而重新製作錫制音管。1981年到1983 年間,進行的一次徹底修復(在總監Kristian Wegscheider的指導下,由德累斯頓的傑姆利希管風琴廠進行整修工作,)達到了近乎原始的狀態。原來的整音,調律法可從管材上清晰辨認出,1983年打算重新恢復,但音樂會管風琴師對此存在異議。1985年,由顧問施瓦岑貝格(Christoph Schwarzenberg)設計的調律法則要溫和得多。目前音高是a1= 476,3Hz,改良中音律(modifiziert mitteltönig, Christoph Schwarzenberg 1985)。

來自三百年前的絕世佳音!非常有幸,在這次Silbermann 管風琴大賽評委之一的Nathan Laube教授音樂會前練習的空檔,借機進去參觀、摸索了一會。要知道這台琴名氣太大、也非常珍貴與繁忙,是大多數人付費也摸不到的聖物。人們從世界各地趕來,只能朝聖般遠遠的仰望著她,而我如今能有機會觸碰到她,近距離感受經典。實際上,她並不那麼“友好”。在歐洲,歷史遺留下來的管風琴往往講究的就是保留原汁原味的呈現,哪怕鍵盤或者琴凳已經斑駁陳舊、演奏觸感並不是很舒適,他們也不願意捨棄而做更新。所以,大多數具有歷史性的管風琴,多少都有點吃(功)力。這台琴的琴鍵重,音栓聯軸疊加起來就更重,最要命的是手鍵盤就像村裡崎嶇的山路,高高低低、參差錯落,想順利平整的彈個基本音階都很不容易。原本可能很熟練的曲目,在這裡又被妥妥的打回原形、完全把控不住。也許,這就是管風琴演奏的魅力吧,每一台琴都帶來新的挑戰、你要做的就是慢慢瞭解、征服、融入、享受。不過,除此之外,它的一切都是那麼完美、令人驚歎和震撼!
PS:另一台小琴,也是Silbermann 之作,一層手鍵盤、14音栓,1719年製造,用來演奏早期巴洛克作品。

圖文: 吳丹 (上海音樂院管風琴專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