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音樂之後,常會聽到有人評論說這音樂好聽或不好聽。「好聽」或「不好聽」絕對是一般人在聽完一首陌生的作品後最常給的形容詞。
于爾根・坤薩瓦(Jürgen Kursawa)教授針對此次音樂會的音樂意義、他與管風琴的淵源、對台灣的記憶及對台灣防疫成果的驚艷,在影片中完整呈現。
感謝教授深夜專程去埃森大教堂Essen Cathedral為讀者們錄製曲目賞析片段,用深沉靈敏的聲音,詮釋十架苦路的高貴慈愛。
德國管風琴家于爾根・坤薩瓦(Jürgen Kursawa)教授演出花絮影片
1911年曾經在中國停留十四年之久(1895-1909)的法國外交官、同是作家的保羅・克洛岱爾(Paul Claudel, 1868-1955)以自由詩體的形式寫下他對「十架苦路」內心的省思與感動。
本場音樂會有管風琴、繪畫、與燈光的完美融合;以燈光色彩渲染的方式呈現「十架苦路」的音樂靈感。
為何本場音樂會選在三月?這一篇文章有詳盡的說明
杜普雷的《#第二號管風琴交響曲》令人驚嘆、活力充沛,凱旋的樂念在管風琴音量全開下,宣告基督的復活。
【十架苦路】故事情節中的兩位主要人物就是 #耶穌與祂的母親。
非常榮幸屏東演藝廳與財團法人陳郭淑真發展音樂教育基金會邀請,由管風琴家余曉怡與小號演奏家陳長伯先生於屏東演藝廳共同演出。
[文章] 導覽
第 1 頁,總計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