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an k. Chen Memorial Found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

恭喜吳宜庭老師,實至名歸|迴響–德國斯圖加特國際系列音樂會《夏日!管風琴》

「Orgelkids Taiwan」協會理事長蔡純慧及藝術總監吳宜庭於8月6日晚間,假斯圖加特- 巴特坎施塔特Bad Cannstatt的市立路德教堂,共同在《夏日!管風琴》系列音樂會的第三場音樂會中登臺演出,演出非常成功,獲得觀衆好評。

此音樂會系列節目以紀念德國作曲家雷格Max Reger(1873-1916)誕辰150週年為主軸,在七場音樂會中,演出所有他的聖詠幻想曲。Reger的聖詠幻想曲稱得上管風琴曲目中的經典之作:高難度的技巧、豐富的和聲、音栓安排的複雜性對管風琴演奏家是一大挑戰。雷格自己也説 “我的管風琴作品很難,需要一位對技巧駕輕就熟、才華橫溢的演奏家。”

 

以下的文字翻譯自德國Ludwigsburger Kreiszeitung報社記者Dietholf Zerweck,8月10日發表的樂評:

《在沃克管風琴上- 令人印象深刻的幻想曲》
我們不該把夏季的管風琴音樂季只當做是古典音樂會暑假公休期間的替代品。在音樂廳或歌劇院暑假公休期間,許多管風琴家們卻游走於不同的城市中,演奏教堂裏的管風琴,用他們的音樂,啓發好奇的觀衆來認識管風琴豐富多彩的聲響。在斯圖加特,除了每週五在市中心的修道院主教堂舉辦的 “夏季管風琴音樂會”系列外,位於斯圖加特老城巴特坎施塔特Bad Cannstatt後哥德式建築的市立路德教堂- 也有十八年《夏日!管風琴》週日系列音樂會的歷史。今年音樂會的主題是在七場音樂會中演出所有Max Reger的聖詠幻想曲。特別是雷格1900年暑假創作的三首聖詠幻想曲, 作品編號Op. 52/1-3, 稱得上是雷格偉大風格傳承的巨作。而這演出時間超過十五分鐘的第三首聖詠幻想曲包含了七個主題變奏,主題來自於十八世紀Johann Georg Bäßler的聖詠曲 “Hallelujah! Gott zu loben bleibe meine Seelenfreud” (哈利路亞!讚美神是我靈魂喜悅的泉源)。

雷格這首聖詠幻想曲Op. 52/3於1901年在慕尼黑音樂廳的沃克管風琴 (Walcker Organ)上首演。而巴特坎施塔特Bad Cannstatt市立路德教堂的琴也來自沃克之手。管風琴製琴師傅Eberhard Friedrich Walcker就出生於Bad Cannstatt,他的沃克管風琴製琴廠介於1786至2003年間,在全世界裝置了6000台左右的管風琴。我們市立路德教堂的這台具有三個鍵盤、57個音栓的沃克琴,是 1963年建造的;在1999年時按照新巴洛克式管風琴音響的概念重新進行整修。因此在這台琴上如何表現雷格後浪漫風格的管風琴音響應該是受到限制並被質疑的。但這位來自於台北、居住在維也納的管風琴、大鍵琴演奏家吳宜庭Yi-Ting Wu-Mittermayer,她所演奏的雷格聖詠幻想曲Op. 52/3卻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閃亮的混合音栓配合極度甚快板 “Vivacissimo“ 的速度強烈地開啓此曲的序奏,之後逐漸發展出大量觸技曲式成串的音群,是爲了銜接首度在脚鍵盤上的低音旋律中呈現的聖詠主題。這聖詠主題在接下來的每一段的變奏中透過音栓配置的改變,豐富了它的音色並充滿了藝術性。吳宜庭Yi-Ting Wu-Mittermayer運用的音色對比非常明朗且透明,在第三段聖詠主題裏,她技巧精湛地在背管風琴Rückpositiv上把三連音的快速伴奏音群彈得顆粒鮮明,位於高聲部在Allegro Vivace下所突出的主題旋律線相對之下如此清晰,從獨奏聲部到宏偉華麗的賦格 (Allegro Brillante),主副聲部的音色安排是那麽地美好與平衡,最終聖詠主題以八度在脚鍵盤上强力地再度重現。

令人欽佩的詮釋還有她最後一首演奏的“ Te Deum“ (讚美頌),這首作品是奧地利作曲家Stefan Kocsis 1999年的創作,此曲在她的演奏下- 生動又富有表現力。在週日(8月6日)音樂會中的第一部分是由台灣的蔡純慧所演奏的布克斯胡德與巴赫之前奏曲與賦格。布克斯胡德g小調的音栓依照風格的考量,選擇得很合宜;緊接著在巴赫降E大調(BWV 522)前奏曲中,管風琴家蔡純慧有力地、在複雜的曲式及和聲中層層邁進,而在賦格中肯定了整曲的結構發展。
安可曲由兩位管風琴家共同演出改編自莫札特歌劇“魔笛”中捕鳥人的選曲,非常優雅!

翻譯: 吳宜庭 (旅奧管風琴,大鍵琴及鋼琴演奏家)